机加模块壳体带电的原因,通常有三种:
一、电器带电部分和外壳之间的绝缘被击穿或严重损坏。人体碰到壳体有强烈的电击感,往往不能自我控制脱离。
二、电器的绝缘性能不良。这种情况下,人体触及壳体有“麻手”的感觉,但能自我摆脱。
三、电器本身的分布电容和绝缘电阻引起的对地电压。这时人体碰到金属外壳会有轻微的“麻手”感,当手紧压在壳体上时又感觉不到了。


【一】、影响电源模块外壳生产持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何谓持续稳定性?持续稳定性分为工艺持续稳定性和生产持续稳定性。工艺持续稳定性指满足生产合格产品具有稳定性的工艺方案;生产持续稳定性则指生产过程中具有持续稳定性的生产能力。
由于国内的模具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且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尚停留在传统作坊式的生产管理阶段,往往忽略了模具的稳定性,造成模具设备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步伐。
先让我们来看看影响电源模块外壳持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模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模具结构件的强度要求;冲压材料性能的稳定性;材料厚度的波动特性;材质的变化范围;拉伸筋阻力大小;压边力变化范围;润滑剂的选择。
众所周知,冲压模具所用的金属材料涉及到很多种类,由于模具中各种零件所起的作用不同,对其材料的要求和选用原则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合理地选用模具材料,便成为模具设计中重要的工作之一。
选用模具材料时,除了要求材料具备强度、高耐磨性和适当的韧性之外,还充分考虑到被加工产品材料的特性与产量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模具成形的稳定性要求。
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模具设计人员倾向于凭个人经验选择模具材料,在五金冲压中往往会出现因模具零件的材质选用不当而导致的模具成形不稳定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金冲压过程中,由于每一种冲压板材都有自己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以及与冲压性能密切相关的特性值,冲压材料的性能不稳定、冲压材料厚度的波动、以及冲压材质的变化,不但直接影响到五金冲压加工的精度和品质,亦可能导致模具的损坏。
为了解决电源模块外壳模具稳定性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严格把关:
①在工艺制定阶段,通过对产品进行分析,预知产品在中可能产生的缺陷,从而制定一个具有稳定性的工艺方案;
②实施生产流程的规范化、生产工艺的标准化;
③建立数据库,并不断对其总结优化;借助CAE分析软件系统,得出较优化解决方案。
【二】、模块外壳选购常识
用户在选择电源模块时,需考虑到使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除了要留意外壳温度这一参数,还要注意其它参数是否符合。
一、在电源模块的工作温度问题上,国内和外洋会有所不同,国内厂家常规定为在某环境温度范围内使用,而外洋厂家常规定为电源外壳温度。另一个方面,公司产品的工作温度凸显了该厂家的专一行业,如有的厂家能完成民用级、工业级等。
虽然用外壳温度来衡量电源模块的好坏并不准确,但是模块就仿佛一个发热源,对电路系统和其它元件有很大的影响。当模块外壳温度达到125℃时,内部温度好控制在150℃内,但是这个水平对目前来讲是有难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电源模块小型化,功率密度越来越高,散热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
二、电源越热时发散出来的热量就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电源模块厂家选择金属外壳,可以好的散热,降低温度。外壳温度是和产品内部器件温度密切相关,决定着模块的寿命和优良性。高温会加速元件老化,控制温度范围,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和减少故障的发生。
三、电源模块在不同的使用场合和环境温度,采用散热的方式也是不一样。如在三四十度环境温度下使用,外壳温度达到七八十度,这算是正常使用,在不封闭的空间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加风扇、加散热片等措施。假设电源外壳温度规定高为85℃,当在50℃环境温度下工作,加个小散热片刚好达到85℃左右。当使用大散热片的时候,在60℃环境温度下工作也可以保护在85℃左右。
四、电源模块的工作温度是指在正常工作时候的温度,温升是指从常温上升到工作温度的差值。对于不同产品,其温升也会不同。如AC-DC电源模块内部有电解电容等易受温度影响而降低寿命的元件,基本温升会在20~40℃之间。一般在产品设备时,细致计算关键元件的寿命而决定其工作温度范围。而DC-DC电源模块虽然没有电解电容元件,但也有其它物料有温度限制。
沧州恒熙电子有限责任公司(http://www.hengxidianzi.com)主营多种不同型号的晶振外壳、电源模块外壳、金属封装外壳,配备镀金、镀镍、镀锡、电泳漆、阳极氧化等表面处理加工车间、全部实现本厂自主生产加工能、缩短交期等问题。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地